三人成虎
编辑
三人成虎典出《戰國策.魏策二》,龐蔥和魏太子去趙國當人質,龐蔥離開前以三人成虎的比喻勸諫惠王不要聽信讒言。不幸最终魏惠王仍听信谗言。
龐蔥與太子質於邯鄲,謂魏王曰:「今一人言市有虎,王信之乎?」王曰:「否。」「二人言市有虎,王信之乎?」王曰:「寡人疑之矣。」「三人言市有虎,王信之乎?」王曰:「寡人信之矣。」龐蔥曰:「夫市之無虎明矣,然而三人言而成虎。今邯鄲去大梁也遠於市,而議臣者過於三人矣。愿王察之矣。」王曰:「寡人自為知。」於是辭行,而讒言先至。後太子罷質,果不得見。
曾參殺人
编辑
曾參殺人典出《戰國策.秦策二》。曾參素以賢孝聞名,其母雖起初接收其殺人謠言時表示不相信,但最終在謠言的不斷衝擊下翻牆逃走。
昔者曾子處費,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,人告曾子母曰:「曾參殺人。』曾子之母曰:『吾者不殺人。』置自若。有頃焉,人又曰:『曾參殺人。』其母尚置自若也。頃之,一人又告之曰:『曾參殺人。』其母懼,投杼逾牆牆而走。
大臭鼠效應
编辑
大臭鼠(Wozzle)是艾倫·亞歷山大·米恩1926年故事集《小熊维尼(英语:Winnie-the-Pooh (book))》的虚构人物。在小说第三章《维尼和皮杰去打猎,差点抓到一只大臭鼠》("In which Pooh and Piglet Go Hunting and Nearly Catch a Wozzle")中,小熊维尼和皮杰(英语:Piglet (Winnie-the-Pooh))跟着在雪中留下的踪迹出发,他们以為这些足迹是一种叫大臭鼠(英语:List of Winnie-the-Pooh characters#Woozles)的虚构动物留下的。这种足迹随后大量出现,直到克里斯托弗·罗宾解释称它们其实是两者绕着树转圈留下的足迹[3]。
“大臭鼠效应”一词正式登场前,与该词相关潜在研究现象已有60多年的历史。贝凡(Bevan,1953)撰写有关心理学领域的科学方法论和研究谬误时,借用了“科学大臭鼠猎人”(scientific woozle hunters)一词[4]。而后霍尔维(Wohlwill,1963)在社会学研究中引用了“大臭鼠猎人”,史蒂文斯(Stevens,1971)也在研究引述错误的信件时,让读者警惕大臭鼠[5]。
理查德·J·吉尔斯(英语:Richard J. Gelles)指出,“大臭鼠效应”由贝弗利·霍顿(Beverly Houghton)于1979年创造[6][7][8]。其他研究人员则把该词起源归因于吉尔斯(Gelles,1980)[9]、吉尔斯和穆雷·A·施特劳斯(英语:Murray A. Straus)(1988)[10][11]。吉尔斯和施特劳斯认为大臭鼠效应形容社会学中的一种偏见模式,可理解为导致个人和公众认知、学术界、政策制定和政府存现多重错误的引线。大臭鼠也可以是关于研究的主张,不过该点未得到初期研究支持[12]。唐纳德·G·达顿(Donald G. Dutton)认为,大臭鼠效应发生在频繁引用缺乏证据的先前出版物,让个人、团体和公众误以为或相信证据存在,而这种非事实会演变成都市传说和事实陈述(英语:factoids)[2]。大臭鼠的出现一般和语言从限定形式(“或许”、“应该”、“可能”)塑造成绝对形式(“是”),引入不是由原来的作者持有,或得到证据支持的思想和观点时出现[13](p. 28)。
达顿认为大臭鼠效应是确认偏误的例子,和信念毅力(英语:Belief perseverance)和團體迷思有关[13](p. 109)。由于在社会学中,经验证据可能建基于经验报告,而非客观测量,研究人员可能倾向于使证据和期望保持一致。达顿认为,社会学也可能和社会正义的当代观点和思想一致,致使倾向于那些想法的偏见出现[13](p. 110)。加姆布里尔(Gambrill,2012)将大臭鼠效应和创造伪科学的过程联系[14]。加姆布里尔和雷曼(Reiman,2011)也将它与更多故意的政治宣传技巧联系,认为像“每个人都知道......”、“很清楚......”、“很明显......”、“人们普遍认为......”等开场的词语为后续可能是大臭鼠的论证观点敲响警钟[15]。